投入 100 億美元,雷軍最后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要為小米造車而戰(zhàn)
對造車 " 否認三連 " 的小米,今天,終于官宣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。消息一出,小米集團股價今日收盤上漲 2.2%。
雷軍在小米的新品發(fā)布會上動容地表示,進軍智能電動車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最重大的創(chuàng)業(yè),并霸氣地表示自己 " 虧得起 ",因為小米賬上有 1080 億現金余額。
作為同行,蘋果、華為等已經 " 上車 ",小米作為一家軟硬件上都有一定基礎的企業(yè),在手機業(yè)務已經眼見天花板時,為何不再造另一個小米,博上一博?
小米造車:雷軍的第四次蛻變
在昨天的小米發(fā)布會上,雷軍預告,今晚將會向外界公布小米關于造車的想法。
在今天的發(fā)布會上,雷軍動情地表示,自己在過去的 75 天中非常痛苦,而這份痛苦就是來自于 " 選擇 " 該不該進入電動汽車行業(yè)。
" 做,還是不做,這是個問題。 " 他深深地為小米擔憂:" 造車是個時髦的話題,在大浪潮面前,小米將何去何從?"
其實早在今年 1 月 15 日,公司內部就已經開始調研電動車的前景了,但是他一開始內心是抗拒的,因為手機這場仗還沒有完全打贏,還有許多功夫要花。如果現在就投入造車很可能會分心,擔心手機和汽車業(yè)務都將做不好。
就在他無比糾結的決策過程中,有一大群人在雷軍面前勸他造車。" 小米對硬件對互聯(lián)網都很懂,為什么不造車?"" 同行都造車,你不造車會不會落伍?"
同時,他也聽了很多反對意見:" 汽車工業(yè)投入巨大,周期長,容易翻車,入局會不會晚了 ......"
他表示,他一直在思考的是,今天是否還有十年前一樣的勇氣、決心和體力?
過去的 75 天,雷軍做足了功課,85 場業(yè)內拜訪溝通,200 多位汽車行業(yè)人士的交流,2 次董事會,最終,雷軍還是決定踏入了造車征程。" 我清楚汽車行業(yè)的風險,動輒上百萬的投資,至少要三五年才能見效。今天的小米已經不是過去的小米,值得大干一場。"
為什么能干?雷軍有底氣地稱," 虧得起 "。截至 2020 年底,小米還有 1080 億現金余額。
此外,小米還有 1 萬多人研發(fā)團隊,接下來還要要增加 5000 人。小米也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(yè)務,最好的智能生態(tài)。另外還有來自米粉的支持。"92% 的米粉會支撐小米汽車。"
他在發(fā)布會上幾次動容哽咽。他說自己的人生確實發(fā)生過好幾次大的蛻變。
第一次蛻變,在 28 歲,從一個程序員到出任金山 CEO。第二次蛻變在 2007 年,金山上市后雷軍離職變成專職天使投資人。第三次巨變是在 2016 年小米遇到銷量與口碑雙下滑的生死存亡之際,從互聯(lián)網跨界學習智能硬件。
而如今,雷軍即將迎來極為艱難的第四次蛻變:進軍電動汽車產業(yè)。" 盡管小米在技術上越來越成功,但在硬件工業(yè)算是初步入門。如今要邁入軟硬件結合難度最高的汽車行業(yè),需要無畏的勇氣、堅定的勇氣、更多的知識。這意味著在這個賽道里,過去的一切積累將清零。"
小米打算如何造車?
小米設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專門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(yè)務,首期投資 100 億元人民幣,預計未來 10 年的投資額在 100 億美元。
之所以成立新公司,雷軍表示,只有和手機和生態(tài)鏈打通,才能給米粉更好的體驗。造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打通個人設備、家庭、辦公以及出行的全場景智能生活。而這也是小米的初心。
他還透露,有不少投資人詢問有沒有投資的機會。實際上,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,小米目前發(fā)力高端手機市場同樣需要巨額資金投入,盡管賬上有 1080 億現金,但是依舊會加大資金鏈風險。
此外,造車前期資金投入極大、短期內很難盈利,如果放在原有體系內進行,會極大拉低上市公司的利潤水平,進而影響公司股價。有業(yè)內人士分析,小米接下來大概率會為汽車子公司單獨融資。
小米進軍電動車由雷軍兼任 CEO,但實際是王川黎萬強牽頭。
王川于 2012 年加入小米,先后掌管電視部、參謀部、中國區(qū)、大家電部,參與了產品研發(fā)、生產、渠道、銷售等全鏈條工作。加入小米之前,王川是一名連續(xù)創(chuàng)業(yè)者,曾創(chuàng)立影音娛樂設備公司雷石科技,以及多看科技,這是小米盒子的前身。
據此前 36 氪報道,王川正代表小米集團摸底汽車行業(yè),尋求人才、技術和工廠制造等各種資源。
騰訊新聞《一線》從一位小米內部人士處獲悉,小米造車團隊目前已經搬到產業(yè)園內 A 棟一起辦公,有多個小米內部多個小部門及部門負責人都已經并入造車團隊,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部的多位管理人員,這些人以前也都向王川匯報,加入造車團隊后也將繼續(xù)向王川匯報。
今年 3 月初,小米內部已經有幾十位高管在一起討論造車事宜,如今終于正式宣布。一位蔚來汽車離職高管告訴騰訊新聞《一線》,今年春節(jié)后小米團隊找他聊過造車事宜,并讓其推薦人才,目前小米已經從多個汽車產業(yè)相關公司挖人。
除王川外,已從小米離職的黎萬強也將是造車項目的主要執(zhí)行人,負責品牌營銷工作。
黎萬強是小米的核心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2010 到 2012 年,黎萬強負責 MIUI 整體研發(fā)、設計和運營,2011 年組建小米網,負責小米手機的運營、營銷、服務、電商、物流等業(yè)務。其另一個被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暢銷書《參與感》的作者,被認為是小米品牌營銷的靈魂人物。
雷軍表示,這是他最后一次重大的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。為小米汽車而戰(zhàn),需要至少付出五到十年的努力,他準備好打這場持久戰(zhàn)了。
早已瞄準汽車行業(yè)
事實上,早在 2013 年,雷軍就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(yè)抱有極大的好奇心。
當年,雷軍曾兩次去美國拜訪特斯拉 CEO 埃隆 · 馬斯克。回來后雷軍寫了一篇長文談電動車," 相比他的其他計劃,我對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很感興趣。"
雷軍也坦言自己一直非常看好這個行業(yè)。并在過去七八年投了接近 10 加電動車產業(yè)的公司。
2014 年,小米投資了地圖導航廠商凱立德;2015 年雷軍通過其創(chuàng)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造車新勢力公司蔚來;2016 年和 2019 年,順為資本又兩次投資小鵬汽車;2020 年 4 月,小米以戰(zhàn)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(tǒng)廠商博泰的 B 輪融資。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小米科技、雷軍個人及順為資本三方投資汽車領域企業(yè)近 30 家。目前國內已經上市的三家造車新勢力公司里,只有理想汽車沒有獲得雷軍的投資。
除了以投資者身份參與 " 造車新勢力 " 及相關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,小米在車聯(lián)網和車載服務方面也在積極布局。
小米從 2015 年起陸續(xù)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、能源補充、車輛操控、導航、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發(fā)明專利。同時,小米還通過各類產品積極介入汽車物聯(lián)網生態(tài)。
緣何 " 上車 "?
除了雷軍提到的打造全場景的智能場景外,和其手機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密切相關:小米業(yè)績增長逐漸見頂,需要新業(yè)務拉動公司增長。
小米最近雖然好消息不斷,2020 年第三季度,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 4660 萬臺,市場份額達到 13.5%,時隔 6 年,小米手機市場份額重回世界前三。但欣欣向榮的背后,其實充滿了隱憂。
2018 年,數據研究公司 IDC 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同比下滑 26.1% 和 5.9%。IDC 分析師稱這一持續(xù)下滑說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紅利退去,由增量市場轉換為存量市場。
為了爭奪存量用戶,小米已經開始開拓和爭奪高端手機市場。但當高端機市場份額到達小米所能觸及的極限,小米又該靠什么維持高速增長?
對小米來說,目前小米生態(tài)旗下的其它產品,諸如電腦、電視、耳機、空氣凈化器、掃地機器人,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,不能幫助其飛躍。小米也需要一條新的業(yè)務線,以便再造一個小米。
【版權聲明】:本站內容來自于與互聯(lián)網(注明原創(chuàng)稿件除外),如文章或圖像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及時告知,我們第一時間刪除處理!謝謝!